
鸡枞菌是一类与大白蚁亚科昆虫共生的大型真菌 。 白奴通过觅食为鸡枞菌的生长提供植物有机质 ;鸡枞菌则对白蚁觅食草料进行发酵 、降解,以利于白蚁的消化吸收 。鸡枞菌与白蚁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,保护、促繁鸡枞离不开白蚁:并且, 白蚁作为共生关系中主动的一方 , 其繁殖、筑巢、觅食等行对鸡揪菌的生长、发育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。因此,保护鸡枞菌共生白蚁 ,也就是保护鸡揪菌 ;并且,目前人们也仅能依靠白蚁对鸡执菌进行保护 。

鸡枞(发音同棕)菌的别称很多,因地而异,广东称鸡枞,潮汕称鸡肉菇,福建还称鸡脚菇或桐菇,四川称斗鸡菇、鸡肉菌、伞把菇或斗鸡公,贵州称三八菇、三坛菇、三孢菇,台湾和福建叫鸡肉丝菇,宜宾称三塔菌,江西称鸡性菇。在日本称白蚁菇和姬白蚁菇。还有人称:鸡㙡花、荔枝菌、六月菌、拆菌、白蚁菌、鸡油菌等。在明代之前的古籍中名称更多,有鸡菌、鸡傻、鸡宗等。
还因发育程度和生长环境的不同,在出售鸡枞菌的市场上,还有许多有趣的叫法。当地人把菌盖呈白色的叫白皮鸡枞,黄色的叫黄皮鸡枞或反毛鸡枞,带黑色的叫青鸡枞,灰色的称黄草鸡枞㙡,菌韬开裂、露出白色菌肉的称花皮鸡枞。鸡枞菌是丛生性菌类,数朵相连着,谓之窝鸡枞,偶尔散生者为散鸡枞。有时数十朵至数百朵相连,又名火把鸡枞或斗篷鸡枞。其中,质量最好的是蒜头鸡枞,次为开鸡枞,再次为火把鸡枞。

有人从《庄子》的“鸡菌不知晦朔”里,推测早在两千多年前已开始食用鸡㙡菌了。明朝的熹宗朱由校,最嗜鸡㙡了。只因鸡㙡娇嫩易变质,采后过夜便香味大减。为此,正像唐明皇为使杨贵妃能吃到新鲜的南国佳果荔枝,而令沿途驿站快马急递那样,他也每年由驿站用快马急送鸡㙡菌到京城。不知是鸡㙡菌稀罕难得,还是熹宗皇帝太偏爱此物,以至于连正宫娘娘张皇后也没有分享这一佳肴的福分。在昆明市北郊的富民县,老百姓采得鸡㙡菌后,恐其变质.常常用盐胶制,或熬液为油。吃过桥米线时,倘若拌上些许辅鸡㙡或油鸡㙡,别有一番风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