漫山遍野、流经二郎乡境内的柳成河两岸、各家各户房前屋后,到处都是高大茂密的慈竹林。由于二郎乡境内土质特点,其所生慈竹与别的地方相比,竹身大而结稀。

结与结之间多逾二尺,最长者至公尺外,而且竹质忍性强而不脆,特适于编织。二郎竹席的编织一般要经过“伐竹,破竹,起篾,过匀刀,染色,煮篾,晾篾,编织”等多重工序,常编织的传统图案有“滚龙抱柱”、“二龙抢宝”、“草内藏蛇”、“喜鹊闹枝”,还有各种各样的古锣钱等。
历史悠久,具有独特的工艺,质地细腻,光滑柔软,凉而不寒,温而不燥,清新透气,色泽光洁,经久耐用,其图案美观清雅,富有民间艺术特色,备受用户的喜爱。从明清时期开始,大竹二郎乡的竹席就闻名全国,到上个世纪90年代二郎乡的竹席曾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.

大竹二郎乡历史优久,因当地有座二郎庙而得其名场镇始建于明正统年间,至今有600多年历史,二郎竹席编织技艺历史悠久,最迟可追溯至明朝以前。
初期,仅供自家使用,后被外地客商发现,被引销外地,当地编织竹席的人更加多了。《大竹县志》有这样的记载:“明、清年间二郎桥通用竹疏而凉,发出千捆,行销省内外。

早在清嘉庆时就成立了‘二郎席子行’。”后来,二郎竹席编织迅猛发展,最高年量产达150万床,销往全国十多个省份。原全国政协秘书长彭友今曾为题词:“二郎竹席,誉满神州。”郎竹席有卧席和枕席等。质地细腻,光滑柔软,凉而不寒,温而不燥,色泽光洁,经久耐用,尤其图案之美观清雅,颇富民间艺术特色。